“考上大學的第一天,我就開始準備考研了”
比特派錢包app官方下載蘋果版 【官網下載地址:bitple.top】請復制手機瀏覽器打開! 比特派是全球領先的多鏈錢包,支持 BTC/ETH/EOS/USDT 等多種區塊鏈資產,本站是專為移動端用戶開發,支持最新安卓手機,支持簡體繁體。,“考上大學的第一天,我就開始準備考研了”
“考上大學的第一天,我就開始準備考研了。”在寧波某“雙非”院校(指非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和非一流學科建設高校)的大四學生陳芳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因為就讀的大學并非重點,她擔心以后就業不占優勢,因此早早下定決心通過考研洗白“第一學歷”。
遺憾的是,她遇到了“史上考研人數最多”年,與其相對應的,則是“上岸率”連年遞減。
走出考場,陳芳知道今年大概率是沒戲了。但對研究生學歷有執念的她決定選擇另一條同樣艱難的道路:出國讀研。“現在沒有研究生學歷,工作不好找,體制內也不好進。”她說。
與陳芳有同樣經歷的大學生并不在少數,而考研“高考化”的趨勢也引發了各界的關注。
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華東師范大學黨委書記梅兵關于“警惕考研‘高考化’趨勢”的話題引起了廣泛討論。
梅兵說,代表國家最高教育水平的研究生教育,要警惕考研的“高考化”趨勢,面向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推進研究生招生和培養體制機制改革,讓研究生站在創新的最前沿,加快培養國家急需的“高精尖缺”人才。
大學“高中化”?
教育部數據顯示,近十年來考研人數持續上漲,從2013年的176萬,到2021年、2022年的377萬、457萬,2023年更是以474萬創歷史新高,十年間增長了298萬。
考研越來越“卷”的背后,是大學日趨“高中化”、考研日漸“高考化”的趨勢。
在一些考研大省,一些備考的學子,其刻苦程度一點都不亞于“超級中學”里那些勤奮的高考生,每日挑燈夜讀、搶占圖書館成了日常。

研究生招生制度一直是“筆試+復試”的選拔形式。其中,筆試重在考察基本知識儲備,復試則是對學術、科研等綜合能力的考察。但在“二次高考”等錯誤認知的影響下,筆試成績被默認為“核心成績”,甚至是唯一的標尺,大規模地刷題、機械式地復習,讓考研變得更加“應試化”、“高考化”。
與此同時,不少高校也在創造各種條件支持這些早早立志考研的學生,甚至很多本科院校在學生剛入學時,就要求他們以保研、考研為目標,這種現象在很多地方本科院校中更為普遍。
在這些院校中,甚至出現“全民考研”,而讀研率、保研率也成為了部分高校在招生競爭中的宣傳亮點。
安徽醫科大學共有62個寢室全員考取2022年研究生的消息曾引起眾多媒體廣泛報道。該校學工部負責人對媒體表示,學校在2021年也有57個本科生寢室全員考研成功。
“我們的考研錄取率已經連續多年在省內高校中名列前茅,而且這幾年的比例都比較穩定:今年是48.13%,去年48.24%,前年46.79%。”該負責人說。
當下的考研似乎已經成為社會競爭與篩選的前置條件。此前,承擔這種職能的是高考,而在高等教育普及化后,這種前置篩選的壓力,逐漸轉移到考研上。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省人才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周仲高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談到,考研“高考化”現象雖然表面上體現青年人追求更高學歷,有個體追求成才的積極方面,反映了社會對更高學歷人才的需求,但若從更深層次分析,應試化的考研現象出現更多帶有被動因素,就業難、就業門檻高,迫于就業壓力而選擇繼續深造的人數占有一定比例。
他說,研究生教育在就業市場中雖然具有“蓄水池”功能,能一定程度上延緩就業壓力,增加社會人力資本儲備,提升未來人才就業能力,但這種作用仍是過渡性的,最終仍需要高質量的就業市場與其匹配。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圍繞考研組織教學,會將大學辦學簡單化,重點關注考研科目的教學,可節省學校的辦學開支。“如考研不考實驗,不少本科院校不重視實驗室建設與實驗教學。”他說。
熊丙奇認為,以考研為導向的大學教育體系會影響大學人才培養質量:考上研究生的學生,雖考分不錯,但不少人的綜合素質并不高。考研未能“上岸”的學生,進入就業市場,由于缺乏核心競爭能力,也容易遭遇就業難。
就業難與招工難
與大學“高中化”、考研“高考化”趨勢息息相關的是,“就業難”與“招工難”并存的結構性矛盾。
2023年,高校畢業人數再走新高,就業工作面臨的形勢依舊復雜嚴峻。但與此同時,一些生產制造行業缺工現象普遍,不少企業面臨“招工難”、“用工荒”等問題。
近日,一向低調的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因一次春季校園招聘會上了熱搜。在這場一本院校的校內招聘會上,面對“河南最好的財經政法類大學”的學子,在學校招聘的企業,幾乎都是清一色的酒店、餐飲、代理記賬甚至服裝貿易等中小企業。有招聘單位甚至開出了2000元月薪招洗碗工等崗位。
雖后續校方工作人員回應稱,此次招聘會由鄭州市政府主辦,學校只是提供了一個活動場所。招聘會不僅面向本校在校大學生,也面向校外社會人員,但毫無疑問,由此引發的關于就業難、學歷貶值的討論將會持續一陣子。
有輿論認為,單純的學歷提升所能帶來的就業優勢,對于大多數普通學校的普通專業的普通碩士研究生來說,其實已經微乎其微。
周仲高談到,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就業市場對人才學歷的高要求趨勢不會改變,但就業市場對人才能力的高要求則會不斷強化。
在今年的兩會上“大學生就業”也受到了不少代表委員的關注。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城市學院黨委書記劉林建議,有實力的戰略新興行業企業為大學生提供為期2至3個月數字技能培訓和實習機會,由人保部門利用失業保險基金提供培訓補貼。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音樂學院聲樂歌劇系教授吳碧霞建議,簡化優化高校畢業生就業手續,并從國家層面明確高校畢業生就業統計工作由統計部門負責,建立與時代發展相適應的高校畢業生就業統計工作體系。
梅兵在上海代表團舉行的云采訪活動中也表示,大學生就業是全社會高度關注的問題,短期來看,大學生要擺正心態,高校也可以利用直播等新媒體手段為學生“站臺”,長遠來說,高校和大學生都應該從一入校就為就業籌謀。
“學生一進到大學,高校就應該對他們進行全學段的職業生涯教育。從進大學開始,就要考慮就業問題,把準備工作做在前面。”他說。
為了促就業,不少高校也“花樣百出”。
2月17日,浙江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黨委副書記李孝明在直播間里手持學生的簡歷向用人單位推薦的視頻,引發關注。視頻里,李孝明化身“網絡主播”,總結提煉了學生的特點、優勢,向用人單位一一推薦。
李孝明坦言,首次嘗試直播,過程中不少細節還有待打磨,但收獲不錯,推介的8名畢業生中,有3名學生已經收到企業面試邀約。
除了“直播帶人”等多種促就業新方式,全國政協委員、天津大學副校長明東建議,可根據當年大學本科畢業生數量動態調整研究生招生數量。在滿足學生讀研繼續接受教育的期待同時,緩解就業壓力。
但現實是,與就業難相對應的,生產制造行業缺工現象普遍,不少企業年年面臨“招工難”、“用工荒”等問題。
“就業難”與“招聘難”,看似悖論卻形成了當前就業矛盾的怪圈。
在人社部發布的2022年第一季度全國招聘大于求職“最缺工”的職業排行顯示,100個職業中有36個屬于生產制造及有關人員、24個屬于專業技術人員。
“1.4萬元月薪招不到985高校機械專業學生”也曾引起廣泛談論。
3月2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權威部門話開局”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人社部部長王曉萍表示,2023年,我國高校畢業生將達到1158萬人,招工難、就業難并存的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
據悉,為了有效緩解畢業生所面臨的就業壓力,教育部在近期印發了《關于做好2023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公布了多項促進就業的政策。其中包括充分發揮中小企業吸納就業作用,開展民營企業招聘高校畢業生專項行動;支持自主創業和靈活就業;健全就業幫扶機制;取消就業報到證等。
專家:破除唯學歷論
不少專家表示,破解考研“高考化”,就業是關鍵。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當下的考研熱與教育的管理和評價權力高度集中、標準過于單一息息相關。
他說,“社會需要多樣性人才,但我們的教育體系讓學生難以依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學習,標準過于單一的評價體系難以滿足社會多樣性需求,進而產生系列問題。”
儲朝暉建議,考試招生政策應給予學生和學校更大自主選擇權。“要真正解決問題,還需要從教育管理放權、教育評價多元化方面著手。”
中國人民大學就業研究所研究員劉爾鐸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從當下經濟發展水平來看,制造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作用和支柱地位在較長時期內不會改變,但制造業一直面臨著人才缺口。
劉爾鐸認為,除了一些學術性的專業方向,大部分的專業學科設置,要和未來社會需求一致,“我們需要更多高級技術人才”。
他說,“學歷主義”和“學歷高消費”從人力資本投資上來看,會造成人力資本投資收益下降,“培養一個專科生、本科生的成本和培養碩博是不一樣的,專科生、本科生能勝任的事,非要讓碩士生、博士生去做,會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
熊丙奇談到,受“學歷社會”唯學歷論評價的影響,大部分本科院校都想辦綜合性大學,培養學術人才,而不愿將職業教育作為自身的辦學定位。但從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看,國內90%的高等院校都應該進行職業教育,培養高技能人才。
他說,“要讓高校形成合理的辦學定位,首先要推進研究生招生改革,加大研究生推免改革的力度,推進申請審核制,即由學生自主申請高校,高校對申請者的大學學業成績、學術能力進行綜合評價、錄取。”
熊丙奇建議切實推進教育評價改革,破除唯學歷論,按職業教育類型教育的定位,提升職業教育的地位。
周仲高也認為,發展職業高等教育是緩解教育焦慮、就業焦慮的重要途徑。
他說,從研究生教育來看,需要圍繞就業市場需求來調整課程設置和教育教學,科學做好不同學歷類型的培養方案,差異化進行人才培養。針對當前我國專業人才不足的現實,不斷加大專業型學歷招生比例,加快發展職業高等教育,擴大研究生層次職業教育招生規模。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陳芳為化名)
作者:陳淑蓮
1、北國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北國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北國網的各項資源轉載、復制、編輯或發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給其他方,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復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國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必需取得北國網書面授權。否則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北國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北國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 泰康保险创始人陈东升:努力做行业的头部企业 这是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最好的写实
- 英国国债全线扩大跌幅 市场上调英国央行加息预期
- 17亿元定增获证监会批复,北交所又一家公司发行获进展!今年首份定向融资方案也来了
- 前中行北京分行行长王建宏被查, 曾任中银三星人寿董事长
- 友邦保险3月16日斥资1.32亿港元回购173.42万股
- 教育行业“供需关系”变化:3年后这些地方的小学面临招生压力
- 马斯克、木头姐齐发声:硅谷银行危机与1929年有很多相似之处
- 第二届中国酒业智能制造科技发展论坛将于4月举行
- 中国央行:2022年境内外币支付系统业务量保持增长
- 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第一次全体会议提出,综合施策释放内需潜能 推动经济运行持续整体好转
- 华大集团汪建:如果华大员工的孩子有出生缺陷,是所有人的耻辱